档说芜湖 | 穿越时空,“桥”见芜湖
芜湖,一座长江、青弋江穿城而过的城市,桥便变成了芜湖的特色风景之一。在这座城市里,一座座桥不仅仅连接着芜湖人的生活,也串联着芜湖的过去与未来。
解放前,青弋江上仅有一座由十三艘木船相连的浮桥,位于老弋江桥附近。行人过桥总是摇摇晃晃,如遇人多拥挤或者大风大浪,常有人掉落江中,每遇汛期浮桥易被冲毁,故被芜湖百姓称为“老虎桥”。
解放前青弋江上的老浮桥
解放后,中山桥建设列入城市建设的重要议程,于1951年1月开始施工。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络绎不绝,市政府不得不发出布告,提醒群众"切勿逼近工地,致遭意外,……希全体市民共同维护”。
1951年关于修建中山桥提醒市民的布告
中山桥于1951年动工修建,1953年4月10日,落成通车。全长55.8米,共3孔,每孔跨径13.3米,通航等级按六级航道标准设计。这是我市青弋江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
1953年的中山桥
建成后的中山桥直接通往市中心的中山路,是市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极大方便了城南城北的交通和市民的安全出行。
曾经的中江桥
紧接着,1959年4月18日弋江桥建成通车。改革开放后,1984年5月1日中江桥建成通车,1991年11月30日袁泽桥建成通车,1997年4月实施中山桥改建工程……70余年间,青弋江上从昔日的一座浮桥,到现在已建成的临江桥、中山桥、花津桥、中江桥、弋江桥、仓津桥、袁泽桥、广济桥、荆山桥、青弋江大桥等十多座桥梁,为两岸人民架起了更加便捷的交通。
早在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 实业计划》中提出建设芜期长江大桥的设想,“修筑霍山、芜湖、苏州、嘉兴铁路线。此线自霍山起,至舒城及无为,乃过杨子江(即长江)至芜湖。”从此之后,修建芜湖段长江大桥成为芜湖几代人共同的梦想。大桥建成之前,两岸人民只能靠轮渡过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订一五、二五计划,均把芜湖长江大桥列为重点建设项目。1956年,开始进行桥址和勘测工作。据1956年12月24日《关于研究长江大桥桥址专题会议记录》记载:桥址共有四个方案,分别为弋矶山至二坝、广福矶至唐家湾、四褐山至裕溪口以及东西梁山之间。后经勘探和论证,认为广福矶桥位在地质、地貌、江面宽度上均较为优越,在城市规划上也较为合理,初步确定桥址为广福矶至唐家湾一线。 1958 年12月9日芜湖长江大桥建桥委员会成立。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项目搁浅。
一直到1992年,国务院批准芜湖长江大桥立项,1993 年《芜湖长江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1997年3月22日,芜湖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兴建。经过近万名大桥建设者的艰苦努力,短短3年多时间,完成主跨钢梁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并于2000年9月30日,举行芜湖长江大桥通车庆典。300 辆刚刚下线的奇瑞汽车披红挂彩,缓缓驶过大桥,同时第一趟列车也通过芜湖长江大桥。
1999年正在建设中的芜湖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建成于世纪之交,是当时全国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梁,也是我省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梁,工程规模为当时中国长江大桥之首,被誉为“世纪金桥”。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结束了芜湖沿江地区一江分割、两岸交通全靠轮渡的历史。
昔日长江天堑,如今已变通途。2017年12月30日芜湖长江二桥建成通车,2020年9月29日芜湖长江三桥建成通车,“皖江第一隧”——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正在加快建设。芜湖的时空格局在一座座跨江通道的诞生中不断拓展与延伸,TA们不仅连接两岸,更连接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