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线掘进300米,右线即将“穿江”——

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再迎施工新节点

字体大小:
来源:芜湖新闻网           编辑:徐涧

芜湖日报记者 戴卿

机器轰鸣,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室内仔细监测、操控盾构机实时运转、掘进情况,这是5月25日记者在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施工现场看到的一幕。当天,备受关注的“皖江第一隧”再迎施工新节点——左线“皖江复兴号”盾构机掘进300米,顺利完成始发试掘进;右线“皖江奋斗号”掘进1670米,正为穿越江底做准备。

掘进穿江:工程各项进度稳步推进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大约是地下50米。目前,隧道右线已成功掘进1670米,正处于摸索硬岩地层及换刀阶段,为马上穿越江底做最后准备。”站在“皖江奋斗号”盾构机的中心锥前,中铁十四局集团芜湖长江隧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王承震告诉记者。

城南过江隧道是2022年芜湖市人民城市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建设重点项目。今年以来,施工方克服多重困难,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抢抓工期,迎来了施工新节点。隧道建设指挥部工委主任、纪检组长刘巍介绍,截至目前,盾构段工程以外,其他各项进度稳步推进,已完成江北工作井及明挖段围护结构,施工期主体结构全部施工;35kV双路外电线路工程主变电所、双路电源完成验收实现送电;管理中心大楼主体结构已封顶,目前正在进行三至六层填充墙砌筑施工;管片生产1552环、箱涵1333榀;江南段工程同步推进,指挥部江南土建分部驻地临建已基本完成,同时完成225幅槽壁加固和98米导墙施工。

“在之前软土层每天可掘进5-15米,还是相对较快的。右线马上要穿越的江底位置处于长江大拐弯处,水流湍急,淤泥层已经被全部冲刷,江底全是岩石,这给我们的施工带来很大挑战。”王承震透露,目前右线已开始着手前期入岩作业,预计每月推进100余米。左线前期软土层相对顺利,将在总结右线始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掘进进度。

攻坚克难:打造大盾构施工亮点工程

“长距岩高水压大、地层复杂控制难、穿越断层风险高、可燃气体滩底藏。”因有着四大难点,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工程曾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评价为“目前长江上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盾构隧道”。

在接下来的“穿江”过程中,工作人员将驾驶盾构机长距离穿越基岩段近1800米,其中探明岩石强度最高达113.4兆帕,这是所有长江隧道中遭遇的硬度最硬、距离最长的岩石地质。地层软硬强度不均,刀盘刀具磨损严重,江底换刀风险高。“施工过程中,软土、半软半硬、全硬岩、地层破碎带、江南的沼气层等各种地质复杂情况我们都已经遇到或即将遇到,这对我们刀具的磨损,掘进的参数控制等都是极大考验。”王承震坦言,白垩纪与侏罗纪交纪的F1断层带很可能给盾构机带来卡机、掌子面切口冒顶等挑战。“从目前施工情况来看,钱七虎院士的判断非常准确。我们先后遇到过糊刀及刀具磨损情况,这要求我们‘软硬通吃’的技术手段都必须同步跟进。”

量身订制的“皖江奋斗号”“皖江复兴号”盾构机拥有应对隧道复杂特殊地层的绝对“实力”。“针对所有困难的解决方案,在我们盾构机上都有体现。比如刀盘、刀具设计,刀尖的配置、刀具的改进,主推动、盾尾的密封等。”王承震介绍道。在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工程智控中心,指挥部大盾构工区项目经理徐恒吉则指着换下的一个刀片告诉记者,“刀盘在转的过程中,搭载的刀具同步运转,实现挤压、破碎岩石。如果刀片‘罢工’就会导致刀盘磨损,那损失就大了。我们一把滚刀上有八个监测点,能实现旋转监测,实时监测刀片运转情况。”

四大难重点外,建设指挥部还总结了三大特点,即示范性强、工程体量大、受关注度高。作为八百里皖江首条大直径盾构隧道,城南过江隧道工程是安徽省发改委首批PPP入库项目,也是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和财政部PPP入库项目。该项目同时还是安徽省、芜湖市以及中国铁建股份公司和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广受关注。

芜湖城南过江隧道项目北起鸠江区二坝镇,向南穿越江北无为大堤、经江南长江大堤、长江南路,终点位于弋江区大工山路与中山南路交口,全长5.965KM,预计2024年底建成通车。隧道在建设过程中攻克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将为全国乃至全球大盾构施工提供宝贵经验。隧道建成通车后,将大幅提高我市跨江交通能力,对推进芜湖“拥江发展”,促进我市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